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淞滬會戰 打醒日寇三月亡華夢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不朽的戰魂─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回顧 系列04

日軍自七七事變啟釁後,持續集結兵力,繼續逞其在三個月內以武力亡我中華民族的妄想;一方面為配合華北攻勢、染指上海經濟重心,一方面藉以截斷我海上補給線,進而威脅首都南京,達成其「速戰速決」戰略。但是,光一場淞滬戰役,雙方血戰就耗時三個月,死傷超過數十萬人……

淞滬會戰 展現民族韌性

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廬山宣言之後,日益堅決戰爭勢不可免的決心,是以在八月十三日深夜下達了全面攻擊的命令。而同日,日本海軍陸戰隊也襲擊了孫元良的八十七師二五九旅部隊,雙方發生衝突,就此揭開淞滬會戰的序幕。
事實上,在上海初燃戰火時,中日雙方打的都是「戰而後和」的算盤。日本想要速戰速決,擊敗中國後訂定城下之盟;而國民政府希望打持久戰,爭取有利條件以結束戰爭。可以說淞滬會戰最初的目的,不是為了要戰,而是想要求和。但是在我軍民浴血抵抗下,此役卻是八年抗戰史、二十二次重大會戰中,最可歌可泣的一場戰役:規模最大、耗時最長、傷亡最慘!更有人以「淞滬絞肉機」形容,戰況之慘烈實為世界戰史所罕見。我方投入約七十萬兵力,死傷人數逾三十萬,進攻日軍約三十萬,死傷四、五萬人。
我方兵力雖數倍於日寇,但因裝備落後,火力差異懸殊,戰況幾乎完全被日軍壓制。戰後統計,幾乎是犧牲八名國軍,才換來一條日本兵的性命。國軍全憑著一股意志力,誓死不當亡國奴,才能堅持下去。

空戰全勝 打敗無敵皇軍
 


戰事初起,八月十四日清晨,我空軍受命攻擊黃埔江上的日本軍艦,阻擋日軍入侵。日軍也立刻調來大批戰鬥機,想一舉消滅我南京、上海空軍基地。豈料高志航率領我方戰機猛烈攻擊,結果以六比零的戰績,首創我中日空戰全勝紀錄,並打破「皇軍無敵」的神話。
需知在當時,日本工業進步,擁有自行生產先進戰機二千餘架,而我國只有三百架購買、拼裝自各國的雜牌軍機,實力差異簡直天壤之別。此番勝仗令全國百姓欣喜若狂,國民政府遂宣布八月十四日為「空軍節」,高志航更被譽為「空軍戰神」。

血肉磨坊 人命大熔爐
 


松井石根當時是日本上海派遣軍總司令,他觀察發現寶山縣的羅店戰略位置重要,控制了它就可掌握淞滬戰役的主動權。於是,八月二十七日起,他便指揮日軍搶占羅店。守軍張治中洞察日方企圖,建議蔣介石派重兵死守,雙方就此一來一往展開爭奪戰,數度攻守易位。而羅店也因此成了中外記者鎂光燈焦點,民眾的話題更是在「羅店失守了!」「羅店奪回來了!」中反覆。由於死傷非常慘重,故有「血肉磨坊」之稱。
淞滬會戰一直打到十月底,隨著日軍登陸杭州灣,整個大上海地區陷於敵軍戰火之中。由於我方傷亡慘重,為更長遠作戰策略考量,遂下令國軍退出上海戰場。而這一「人命大熔爐」的戰役,就此劃上句點。

八百壯士 死守四行倉庫
 


為了讓全線成功撤退,蔣介石刻意留下一部分兵力引誘敵軍,遂命八十八師第二六二旅五二四團中校團附謝晉元留守閘北抗敵,領軍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,負起掩護大軍撤退的艱鉅任務。
而日軍發覺我方全線撤退後,立即跟進追擊,不料卻遭四行倉庫駐軍掃射,軍隊頓時人仰馬翻,亂成一片。不久,日軍整頓軍容後對倉庫三面夾攻,雙方展開肉搏,戰況激烈。我方戰士堅守陣地,甚至有位英勇守軍,身縛手榴彈躍向日寇以身殉國,一舉殲滅二十餘敵兵。
上海女童軍楊惠敏眼見日旗遍布,決心要將青天白日旗送往四行倉庫。於是她趁著夜深泅水渡過蘇州河,勇敢護送國旗獻給八百壯士。隔日天還沒亮,謝晉元團長便率領部隊肅立天台升旗,上海市民爭睹青天白日旗迎風飄揚,整個上海戰區和租界民氣軍心備感振奮。

遷都重慶 布局長期抗戰
 


淞滬戰役爆發之初,國民政府就有遷都的準備,其目的有「一不受敵人威脅、二能發動全民最廣大抗戰力量」。隨著十一月十二日,上海淪陷之後,日軍兵分三路進逼南京。國民政府於二十日發表遷都重慶宣言,表示:「暴日分兵西進,副我首都…察其用意,無非欲挾其暴力,要我為城下之盟。殊不知我國自決定抗戰自衛之日,即已深知此為最後關頭…凡有血氣,無不具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之決心。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,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,本日移駐重慶。此後將以最廣大之規模,從事更持久之戰鬥」,為長期抗戰抱最堅定的決心、做最周全的準備。

九國公約 缺乏約束力

 

早在一九二二年,在美國倡議下,美、英、法、意、比、荷、葡、日和中國簽訂《九國公約》,早先為的是維持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。惟中日抗戰初期,只有英、美答應對中國給予道義支持。實際上,英國忙於處理德國問題,美國在孤立主義下,不理會外國事務,未曾真正支持中國。到了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三日,在羅斯福提倡下於比利時召開九國公約會議。由於日本相信久戰定能迫中國投降,悍然拒絕停戰勸告,英、美態度同樣消極,義大利甚至成為日本的支持者。最後會議通過一份宣言,指責日本違反《九國公約》,建議停止軍事行動,但只是一紙空文,毫無任何制止日本侵略的措施。中國想求助於西方列強,根本有如緣木求魚。
而淞滬會戰之後,中日二國的緊張情勢,由地方衝突轉化為國際問題,喚起列強出面維持自身利益,藉此形成對日本的壓力。且此一戰役除宣示我抗戰決心、改變國際觀感、並令日軍作戰主軸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,有利我持久作戰;同時促使長江中下游多數製造業遷至大後方,充實長期作戰資源,為八年抗戰的最終勝利奠定基石。
(點閱次數:2014)